.


社區規劃師制度之精神


社區的形成,主要是人和社會的互動,不僅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中進行。社區的形成之另一必要條件,是社群內的成員間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存在一種共同性,而在成員間形成有別於「其他的群體」的「我們的群體」的感覺,這種感覺在社區概念上即傳遞著一種歸屬感,社區內地域的社群存在一種認同所屬社區、願意為社區效勞的社區意識。


台灣近十年來社區主義意識抬頭,先有李登輝先生為推動臺灣優先而提倡的「社區生命共同體」,繼有陳其南先生引進日本制度而在文建會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並在臺灣各縣市如火如荼的展開。社區(Community)其實是現代社會中另一種形式的聚落,經由日常生活的接觸而形成一個集合,或許會打破鄰里行政界限,或許是建築商所推出的社區開發所形成,或許因為有明確的界線,或是由於地域認同、血緣認同、甚至是學習圈認同(學區關係)。社區規劃師的定位應該由下而上把地方上的聲音呈現出來,讓政府瞭解民意;另一方面是由上而下,傳達好的政策,而社區規劃中心就在其中上下協調。


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推動至今,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模式已成為一股新的社會風潮。本年度社區規劃師計畫之推動,將透過對於社區規劃制度的強力宣導、對於社區規劃人才的積極教育、及對於社區組織的駐地輔導,鼓勵社區民眾積極參與社區環境營造活動,並期望社區組織於接受輔導後有能力自主提案。透過基礎調查工作瞭解社區之空間品質與文化歷史脈絡;社區發展與規劃現況、優勢與困境;規劃整體性發展藍圖及願景;以及實踐藍圖之步驟與策略,由社區自我詮釋階段性需求,並據此研提計畫申請政府補助,按步就班推動各面向之社區規劃工作,最後完成整體發展之終極目標,以深化「社區主義」的核心價值。


社區規劃師計畫之主要任務


在都市發展與建設的許多面向當中,與環境景觀建設最有關係的兩個輔導計畫:由上而下推動區域型地方景觀營造的「環境景觀總顧問計畫」,以及由下而上代動居民參與及社區空間改造的「社區規劃師計畫」。而這兩個輔導計畫都在「新竹市景觀綱要計畫」的指導之下,逐步型塑出具有永續性、文化性、及人本友善的優質都市生活環境。

相對於由上而下主導都市區域型景觀改造計畫的環境景觀總顧問計畫,在現代化生態城市的總體營造工作中,社區規劃師計畫的主要任務是為生態城市理念之「向下紮根工作」。因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推動,除了硬體的工程與高科技的設施之外,更重要且需要長時間蘊釀的部分其實是「都市空間的使用者」。其中包含民眾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懷、空間使用的習慣、以及自身的生活態度等。為了讓公共運輸、自行車道、人行步道、生態公園等生態城市領導計畫能夠得到市民的認同,並發揮實質的功效。社區規劃師計畫的主要工作就在於市民環保概念及「公民意識」的長期深化與營造。星羅棋布的社區環境改善計畫只是一種改變的過程,無所不在的潛移默化教育才是社區規劃師之教育推廣及環境改善工作所訴求的終極任務。


社區規劃中心之角色定位


透過開放式的「社區規劃中心」,使社區工作者及一般市民易於接近與參與討論,提供社區規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相關知識學習與經驗交流機會,將有助於提高社區之參與度,使社區活絡起來。藉此成為推動社區活動之原動力,同時協助社區組織幹部必要之技術支援。並期望在日後能夠進一步橫向整合相關部門資源,朝都市社區總體營造之全方位資源中心為目標發展,故社區規劃中心之角色與定位如下:

(一)溝通傳遞角色: 彙整新竹市及其他縣市之優良社區規劃及社區營造案例資料,以資源平台的方式提供本市社區規劃與社區營造工作者之提案作業參考。 
(二)意見整合角色:提供社區工作者、社區居民、社區規劃與社區總體營造專業者相互討論社區問題或社區規劃事務之長期服務性場域。 
(三)解決問題的角色:參與及引動社區居民之合作與討論,以社區文化、社區生活、公共利益及環境品質為基點,促使民眾一同發掘與研討社區問題,並結合社區營造專業顧問與社區居民共同勾勒出社區公共空間發展的願景與共識,進而提出促進社區風貌營造與地方環境改善之行動方案。 
(四)提供專業服務的角色: 提供社區民眾、社區經理人、社區規劃師或不同對象之社區文化活動與社區公共空間規劃之發展計畫等知識之書籍、影片、課程、講座等學習機會。


新竹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實施計畫架構圖